当前位置:首页>理论阵地>理论学习
·“做好应对更加复杂严峻局面的充分准备” ——第三个维度学习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社科联  发表时间:2017-03-16 10:30 分享至:

  核心提示:作为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另外一种维度,我们希望能够全力尝试,也致力于这一维度能够打破原有学习框架的“瓶颈”,真正把《报告》的主线把握好,思路理清楚,措施成体系。经济工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的“两会”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解决目标、战略和方法论的问题,而“两会”则解决干什么、怎么干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问题。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目标确定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将战略确定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方法论确定为“稳中求进”和“五大发展理念”;而“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则确定了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6.5%的经济增速和更加重视就业导向的要求,给人鼓舞;确定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理念和政策取向,结人信心;确定了“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九大工作任务,给人行动方向。

  这种框架在长期以来也形成了《报告》学习的两个维度,即结构维度和重点维度。结构维度一般强调《报告》的结构状况和特点,如分多少部分、多少段、多少字,对比往年在结构上的新特点和谋篇上的新布局等等;重点维度一般强调《报告》中的某些关键字和关键表述,如贸易领域的同志注意到“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旅游行业的同志注意到“全域旅游”,保险行业的同志注意到“农户大灾保险”,信息产业的同志则关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等等,并就此发表意见和看法。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是基于对《报告》认识的不同角度,而进行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就是难以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和目标要求作为《报告》的立论,从体系性上对《报告》的理念、逻辑和重点手段予以整理、打通和贯彻。本文努力尝试将体系性作为《报告》学习的第三维度,对“两会”精神展开新视角的总结分析和政策提炼。

  一、应对经济的“L”型底部运行压力与风险是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

  2016年,中国经济总体形势进入到“L”型的底部运行阶段,并呈现探底企稳的特征:经济增速平稳保持在6.7%,新增就业实现1314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幅为8.5%,消费者价格指数维持在2%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等等。但受到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区经济走势分化、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经济金融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的影响,我国还将继续承受较大的发展压力,并须正确面对和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在底部运行所暴露出的各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顶层规划,保持战略定力,有重点、重协同、成体系地实现对“瓶颈”的突破,构筑新经济、新动能的勃兴环境。因此,正确应对经济“L”型底部运行的压力和风险成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

  从“L”型底部运行的风险与压力的情况来看,无外乎是生产和资产两个方面。生产方面表现出产出增速放缓,转型动力不足,企业面对市场裹足等压力;而资产方面则表现出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和资产收益率明显下滑的“耗散”型风险,并叠加了汇市、债市和股市等领域的问题。从主要矛盾结点和经济总体运行来看,生产方面的压力表现为转型期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风险,实体经济的高杠杆风险和价值形态转换中的链条断裂风险;资产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房地产风险、汇率风险和资产收益率风险等。下图就较为清晰地描述了这一框架。

12 

  图 “L”型底部运行的风险与压力

  此外,上述压力与风险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成为改革的主要对象和重点领域。去产能改革与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压力形成交叉,去库存改革与房地产市场风险形成联动,去杠杆改革的重点是降低较高的企业杠杆率,降成本改革则全面着力于生产和资产收益的再平衡,补短板改革则是支撑新动能、抑制资产风险的重要手段。这样,抓住了这些风险与压力,向上可以落实目标、服务战略,向下可以凝聚政策资源、形成创新驱动。

  二、以加快转型升级为核心,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发展根基

  生产领域的压力与风险的核心是产出增速的放缓和生产企业收益率的下降,化解的主要思路是坚持“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的理念,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正确应对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压力,实现创新转型与企业生产激励的有效协调

  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潜在矛盾。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加速问题呈现出典型的“二分性”:经济的转型发展,客观上要求对过剩产能的淘汰和陈旧设备的退出,将加速折旧;产出的创新驱动,客观上导致了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无形磨损增大,折旧速度加快;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跨界替代性竞争的发展,也将影响企业现有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策略,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改革的要求。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将导致该类资产的内在价值减损,也将导致生产性固定资产作为价值链转换节点的中断,在十分敏感的“L”型底部运行阶段,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安排和拓展速度都将受到明显的影响。如何既能有效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又将企业的内在需求和承受力考虑在内,就成为《报告》的关键角度。在体系上,《报告》将思路和政策重点整合为三个方面:

  第一,给予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企业以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其能够以自身的能力尽可能快地拓展市场,最大化地实现收益。《报告》要求,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凡向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凡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为,都要坚决制止”。

  第二,使创新活动和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并促进知识产权的交易和流转。《报告》指出,要“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也即给予知识产权以市场化的定价能力,并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产权质押、交易和许可收益权流转等功能。

  第三,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安排,即推动企业以资产的抽象价值形态(资本)而不是以其具体价值形态(某类固定资产)去面向市场和开展经营,考虑到表达的便利,将其称为“资产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的主要路径包括三个方面,即股权化、债权化和保险资产化。股权化是“资产资本化”的最优路径,因为股权可以继承资产收益属性和溢价属性,而屏蔽了其折旧压力,《报告》要求,要“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在给予更加便利、有序和畅通的股权化路径的同时,在市场空间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应将股权化的广度放在首位,而股权化的深度则应有所控制。据此,证监会等部门将在IPO和增资配股方面做出安排,保持IPO的正常速度,相应地压减增资配股的规模和频率。债权化是“资产资本化”最主要的路径,这是因为我国基础债权保护严格,市场培育成熟、社会融资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债权化的三个主要方法,即要“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企业债券融资和在贷款上“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与股权化不同,债权化只能继承资产的收益属性,而基本无法具有溢价属性,所以债权化后的资产将更加看重资产的收益能力而不是溢价能力,有助于实现“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的金融改革目标。保险资产化是“资产资本化”最便利的路径,分散的资产持有人在提出申请,交纳保险费用后即可随时享受该项服务,从而形成了对股权化、债权化路径的重要补充。《报告》指出,要“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即是在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之外,推进“资产资本化”的功能,为实体经济的融资和运营服务。

  2.有序处置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压力,防范企业现金流、资产稳定性和宏观金融风险

  《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而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含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为156%,在国际上处于较高的水平。高杠杆与经济底部运行相迭加,将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风险,并由此而引发因资产处置而导致的资产稳定性风险,以及因信用不足和定价能力减退而形成的宏观金融风险等。《报告》指出,“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也即第一要务是控制杠杆率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增长,但可以对债务结构和分布情况进行优化调整,结合承受力和改革方向实现有升有降,以控制风险,满足融资需求。

  第一,全面推进降杠杆措施,有效防范企业现金流风险。企业杠杆率即总资产对净资产的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具有正向相关性,也即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杠杆率也就越高。降低企业杠杆率水平要把握好一个平衡,即满足融资需求和进行风险管理的平衡。在确保平衡的前提下,以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四项工作:对新增融资应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对现有债务应有序开展债转股工作,对国有企业应避免信用滥用,对存量资产应大力盘活,以存量换流量。《报告》指出,应“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强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杠杆约束,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即是对四项重点工作作出了直接部署。在企业杠杆率得以控制和降低的情况下,因高负债而引发的企业现金流风险可得到相应缓解,政府通过基金支持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扶助也是化解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举措。

  第二,有效释放产权价值,防范企业资产价值波动风险。受到现金流风险的影响,在我国融资结构仍以债权为主的条件下,债权人(银行)以避险为目的将开展抵押资产处置和贷款管理活动,将现金流风险过渡到资产价值风险、社会信用风险。解决的思路是:以宏观审慎原则(MPA)为基础,对商业银行的抵押资产处置和贷款管理进行必要的“窗口指导”;建立债权人委员会制度,防止债权的竞相主张,防止资产无序抛售;对企业债务抵押资产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调整,努力做到既不影响企业生产,又总体强化对债权人的保障;深化产权体系改革,以现代产权体系为方向,维护好基础权利和衍生权利的稳定、清晰、有效和严格保护。《报告》指出,要“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即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贷款管理、债权主张和抵押资产处置应实施差别化的原则,对市场前景好、产品有销路,但资金链暂时有困难的实体经济企业,银行要不断贷、不抽贷、不压贷、不降低企业信用等级的策略,从而避免将企业经营的流动性困难上升到生产可持续风险或资产价值风险。而对于现代产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报告》则强调,“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将产权保护提升到劳动的基础地位、创新的内在驱动和生产力的关键支撑的高度进行认识和推进。

  第三,坚持管疏结合,有效抑制宏观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的核心表现是市场受到系统性因子或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从而导致市场无法有效为风险定价或进行风险分散活动。也即宏观金融风险包括三个关键点:系统性因子或结构性矛盾、定价失误、风险集聚,对宏观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入手。从系统性因子或结构性矛盾的层面来看,宏观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虽然债权资产的质量下降,但仍以此为基础实施了信用的过度扩张,导致运行中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或债务违约现象。解决的重点是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实施以资金来源为基础的“穿透原则”监管,并对衍生债权进行动态调整。从定价失误的层面来看,由于机制中对金融业务或产品的风险评价出现了严重失真(如将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评价为商业信用等),或在金融服务中存在过高的中介费用及市场扭曲(如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简单采取抵押融资的方式进行处置)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正规金融业务之外的大量“影子银行”产品。解决的方法则需要疏堵并举,以更加高效市场机制化解产品扭曲和评价失真,并将“影子银行”产品中一部分合理因素,在坚持合法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正常的市场业务范围,实现有效监管。《报告》指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

  3.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投融资自循环,并实现实体经济与资产市场的深入融合

  受到生产性固定资产内在价值减损的影响,实体经济企业的投融资链条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风险,生产的自循环能力受到较大影响。解决实体经济投融资链条风险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提升实体经济的融资能力,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收益水平,并推动存量资产对生产活动的有效支持。《报告》明确指出,在金融方面“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疏通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而在财政方面则要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实体经济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第一,从推进实体经济自循环融资来看,应着力做好无抵押融资、经营过程中融资和新型产权创造等政策安排。在无抵押融资上,要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企业的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信用性流动性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和收益质押债券的融资安排;在经营过程中融资中,要着力推进存货抵押和仓单质押融资的安排,并积极探索其他的过程融资条件;在新型产权融资中,则需要着力推进林权和农村土地“两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安排,使得实体经济在缺乏充足抵押资产的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得市场的资金支持,有效地实现生产转型。

  第二,从提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收益来看,关键是要做好降成本和补短板两个方面。《报告》指出,要“多措并举降成本”。在降低企业税费成本上,要“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并要“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取消或停征35项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保留的项目要尽可能降低收费标准”。在减少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性收费方面,要“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违规收费,推动降低金融、铁路货运等领域涉企经营性收费,加强对市场调节类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管”。在社保缴费的企业负担部分上,要“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此外,还要“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用能、物流等成本”等等。

  在补短板方面,《报告》提出,“要针对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大补短板力度”。按照这一要求,我国的补短板工作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二是“软硬兼施”,既补硬短板,又补软短板,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报告》在扶贫工作中强调,要“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而在环境改善和服务提高方面,则指出要“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发展、资源环境等支撑能力”,形成对经济转型和企业发展的全面支持。

  第三,从推动存量资产为生产经营服务来看,要推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置,提高资产处置的便利性,全面实现生产性减税。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上,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增强承包权的稳定性和经营权的效能;在提高资产处置的便利性上,要加强产权保护和现代产权体系建设,使资产的租赁、抵押、出售渠道不断完善,国有资产也要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方向,2017年要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并“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在税收政策的调整安排上,要进一步扩大对生产性企业的减税规模,要“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同时对资产领域依法加强税收管理,深入推进房地产税等财产税的立法改革,并“健全地方税体系”。

  4.推进实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从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实体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既要推进创新驱动的深入发展,又要大力培养新动力和新动能,还要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报告》指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前提和基础。体系上要做好具备创新条件,具有创新能力,形成创新转化和提升创新激励四件事。在创新条件上,既要加大投入,提升科研装备条件,又要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地做好基础研究。《报告》指出,“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在创新能力上,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引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创新转化上,要支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以知识产权为手段,“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在创新激励上,则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革职务发明的认定方式和权利归属,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清清爽地投身科研事业。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既包括新技术载体的产业形态,也包括新模式载体的产业形态,同时还包括新基础设施的供给,其目标是以提升效率为核心,更好地满足需求,而不是简单的增加规模。在新技术载体的产业形态上,主要包括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要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在新模式载体的产业形态上,应“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在新基础设施的供给上,应将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纳入国家战略,《报告》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从而在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的同时,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另一个重要“引擎”。要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要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动能的典型载体。“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报告》指出,“双创”要“不断引向深入”。深入的概念应该包括更广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有效的手段和更有效的参与。为推进“深入”,《报告》强调要“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是实业立国的重中之重。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而重点就是要形成能够实施差异化生产以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质量第一”既是供给侧改革对新供给体系和生产能力的要求,也是市场高效实现差异化供给和个性化需求相匹配出清的重要条件。《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而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报告》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是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良好基础。《报告》指出,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扩大优质水稻、小麦生产,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并“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部分县市,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保险,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以持续稳健的农业保险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三、着力防控资产泡沫,维护资产市场的平稳有序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着突出矛盾和问题,既体现在实体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上,又集中在资产市场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上。中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样,对资产泡沫的防控和资产市场的管理就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1.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资产市场。按照“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估,匡算的存量房地产市场的规模约是存量生产设备总净值的4倍左右,按3%的收益率进行估算,每年要拿出15%左右的GDP用以支付存量房地产市场的收益需求(存量房地产不创造GDP,但却要分享增加值)。从宏观上看,房地产市场已不能再作为投资品,以谋求价格溢价和作为资产市场的重要交易对象了,否则将导致资源的严重错配、风险的快速累积和实体经济的大量挤出。目前,对待房地产市场应坚持一个原则,两个理念和多策并举。

  一个原则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也即,房子是有用的、有益的,房地产行业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行业,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房子的质量和数量。但房子本身不能再作为资金炒作的对象,房子的居住性功能成为首要属性,并应围绕这一属性展开政策管理和市场引导。如在宏观上,要管住货币的投放规模和成本;在微观上,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的信贷需求,并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两个理念就是“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这也是稳中求进的方法论在房地产领域的重要体现。“抑制房地产泡沫”不是挤爆泡沫,而是阻止泡沫的进一步扩大,并逐步有序的做实房地产价值和理顺比价体系关系;而更进一步看,抑制的是房地产泡沫,而不是抑制房地产,要维护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供给结构和转型模式,并保障行业发展的正常贷款和资金需求。“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落点是房地产行业,而不是房地产价格。也即防止的是房地产行业和供给与需求的大起大落,而不是要将房地产价格稳定在什么水平,甚至是只升不降。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还有20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空间,涉及到2.6亿人口,同时还有1.8亿人口的异地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到城市里安居和生活,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市场之间存在正常的供求关系。因此,房地产行业存在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出清条件,以涨价的方式激发投资性需求并不是“去库存”的唯一办法,甚至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好办法。《报告》强调,“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即是将两个平衡的关系融合后的一种理性愿景。

  多策并举则是强调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复杂性。既要防风险,又要保平稳,还要去杠杆,并通过资产形态转化支持实体经济,绝非一项政策或一个措施能够应对,必须多管齐下,协同有序,进退有度才能达成目标。首先,要将防风险放在第一位,全力推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报告》指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也即要转变去库存的理念,真正把房地产库存的减少与市场风险的化解统一起来,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要将去杠杆置于核心位置,创新房地产市场的组织模式和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方式。积极推动房地产企业回归房地产开发服务商的本职,调整公司结构,将投融资环节进行独立和剥离,从高负债、高杠杆的重资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管理的轻资产经营模式,与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外部股权、债权投资者协作开展房地产开发活动。第三,要将保平稳确定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础要求,重点是推进房地产的分类调控。在具体安排上,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报告》明确指出,分类调控的核心是“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第四,要将通过资产形态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化解房地产泡沫的根本途径。根据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大力实施资产证券化,将存量房地产转化为流量投资,并进行投资引导;大力推进融资信托化,避免房地产企业的高杠杆风险并推进房地产有形形态和价值形态的分离,使房地产投资和投资房地产变成两个概念,以收益属性重构市场投资格局;深入推行投资基金化,将收益分享水平作为基金投资的第一指标,从而将房地产市场沉淀的资金引入实体经济,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创新驱动投入和企业转型发展。

  2.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正确认识汇率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问题在抑制资产泡沫和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中越来越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从本质上看,汇率就是用另外一种货币所标示的本币价值,这与用商品来标示货币价值,用收益率来标示货币价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即汇率是货币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与货币的购买力水平(购买力平价)和收益率水平(利率平价)有着直接联系。由于货币价值既是资产领域的核心问题,又是生产层面的定价基础,所以汇率问题也深入地影响到我国资产市场平稳运行和生产体系的良好运转。

  我国当前面临着较为复杂的人民币汇率形势。一方面,美元新一轮加息几成定局,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必然对我国作为贸易和投资大国的汇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政策也处于改革和完善之中,货币供应方式的创新和“一篮子”货币参照系的构建都将在汇率运行上导致新的矛盾和风险。当前,汇率政策应从汇率水平、波动区间和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地位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报告》指出,“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在汇率水平上,要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这一目标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的评价机制,为人民币汇率管理提供较为清晰的目标;二是要完善“一篮子”货币的构成币种和权重体系,为人民币汇率运行提供较稳定的“货币锚”;三是确定汇率“适度”的概念和导向方向,是国际收支平衡,还是国内资产平稳,还是出口有效激励等,供市场主体自发调整和形成合力。《报告》对上述要求均有回应,如强调要“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即是将贸易和投资对汇率的要求纳入“均衡”的评价框架,并对“适度”确定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内核。

  在波动区间上,要适当增加汇率弹性,坚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也即允许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适当加大,并实现以合理均衡汇率为中心,以管理浮动改革为方向的人民币汇率区间调控和市场定价。央行表示,2017年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健康,国际上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汇率市场化改革将获得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汇率自动会有稳定趋势,政策没有大变化,监管会更加精细,汇率是不断变化的,谁也不能准确预期,正常的汇率波动是常态的”。

  在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地位上要保持稳定。人民币国际支付地位的稳定要满足充足性、稳定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充足性即世界市场上拥有较多的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头寸和货币数量;稳定性即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和借贷成本应处于适度稳定区间;流动性则要求人民币在金融市场上提供较为丰富的交易手段、避险工具和衍生产品,并提供面向市场的国际清算和再投资等服务。《报告》在“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前加上了汇率市场化的要求,即是对开放经济环境下,坚持充足、稳定和流动的要求,人民币汇率管理和国际支付能力全面提升。

  四、以适度扩大总需求为目标,优化供给侧改革环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的经济工作主线,是解决经济“L”型底部运行阶段主要矛盾的关键措施,也是落实稳中求进方法论的重要改革平台和载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告》指出,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

  我国内需潜力巨大,扩内需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关键是找准发力点。要围绕改善民生来扩大消费,着眼补短板、增后劲来增加投资,使扩内需更加有效、更可持续。在工作着力点上要重视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

  以消费作为第一支撑,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消费是我国2016年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撑力,今年要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从政策施力的抓手来看,应以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作为两个重点。《报告》要求:一要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二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以投资作为最关键因子,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是流量的概念,也是导致经济波动的最活跃因素,必须进行有效引导,深入化解影响投资特别是生产性投资的体制机制,支持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报告》指出,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76亿元;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并在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明确要求,要完善相关价格、税费等优惠政策,强调“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以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和发展联动是我国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要“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要“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此外,还应拓展区域发展的理念,将空域和海域资源的优化配置纳入其中,优化空域资源使用,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提升质量标准,扩展基本内涵,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报告》要求,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要“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要“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要“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2.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以“一带一路”、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多边经贸合作为重点,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的框架为基础,根据今年世情和国情的变化,《报告》要求,“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

  以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和国内产业加快升级为目标,推进外贸继续回稳向好。《报告》指出,对外贸易要“落实和完善进出口政策,推动优进优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和水平提升,“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

  以“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为目标,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好国民待遇原则,并有效学习国外先进做法和经验,尝试应用“准入前国民待遇”等新理念。《报告》要求,要“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外资准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发债,允许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地方政府可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高标准高水平建设11个自贸试验区,全面推广成熟经验”。并在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情况下,实现引导对外投资健康规范发展,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坚持“负责任的国家”的定位,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经济全球化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报告》指出,“我们愿与有关国家一道,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实施,早日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继续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商谈投资贸易协定”。

  以上就是我们从经济视角,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顶层规划的思路,进行的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作为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另外一种维度,我们希望能够全力尝试,也致力于这一维度能够打破原有学习框架的“瓶颈”,真正把《报告》的主线把握好,思路理清楚,措施成体系。经济工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我们也应深入调研,加强学习,提高本领,积极落实“两会”精神,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张鹏)

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84675号
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12号机关大院9号楼107室
  联系电话:0757-83353930  电子邮箱:fssk@foshan.gov.cn  邮编:528000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