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科普及>社科知识
·骑楼:佛山人温暖的记忆 老城区的独特风景
来源:社科联  发表时间:2015-12-01 14:27 分享至:
  当我们想起一座城市时,往往第一印象就想起它的建筑,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而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骑楼。在每个老佛山的记忆深处,都有一段与骑楼有关的故事。

  骑楼,见证了佛山大半个世纪的商业繁华。它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被迫为都市化让道。经过岁月迁徙,骑楼已经成为佛山老街上一道沧桑的风景线,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作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佛山骑楼在这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什么?它们又向现代人们诉说着什么样的故事?

  骑楼因应南方气候而建

  骑楼,佛山人对它是再熟悉不过了,旧时在骑楼底,孩子们弹棋、拍公仔纸、跳橡筋,老人叹茶乘凉、开铺做生意,过去佛山没有高架桥,刮风下雨,人们都站在骑楼下避雨……

  曾经,许多外地人来到佛山都感觉到,佛山马路上的骑楼很能体现岭南文化和佛山的特色。其实,这种下铺上居的骑楼建筑并不是佛山人的发明,它源于东南亚一带。

  据史料记载,早在19世纪骑楼已在东南亚的新加坡出现,按照当时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店屋的临街面要留出五英尺(5feet)的公共空间,也就是著名的“五脚基”。为了预留“五脚基”,店屋的一楼后缩,只留下两根柱子来支撑上层的楼房。各家店屋的五脚基相连,成为连续的走廊,从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这便是骑楼的原型。后来一些在南洋淘金的广东华侨回乡置业,带回了骑楼这一建筑形式。

  民俗专家梁诗裕介绍,骑楼是因应南方的特殊气候而建。“因避风雨、遮日晒,通行人,又方便商铺敞开经营,骑楼在炎热多雨地区流行。”

  据悉,广东、福建等地几乎同一时期出现了骑楼。广州建有骑楼约在上世纪初期,而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佛山也有骑楼建筑出现。

  “佛山的骑楼是伴随着马路开辟而出现的。”梁诗裕说。

  原来,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期,佛山古镇都是以街和巷作为交通要道,街道十分狭窄。当时统治广东的粤系军阀代表陈济棠推行城镇化改造,把主要的工商业重镇开拓成城市。因此,佛山开辟马路,修复城市建筑,当时开辟的马路基本上是骑楼风格建筑,可以称为骑楼街。

  据1988年的《佛山市城市建设志》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升平路、汾宁路、永安路、福贤路等11条骑楼街相继开辟马路。记者根据《佛山市城市建设志》中记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骑楼街长度进行统计,佛山老城区骑楼街鼎盛时期的长度至少达到4905米。

  自小在升平路一带长大的老佛山伍兆滔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佛山骑楼街最兴旺的时期,骑楼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商贸行业,也成为佛山最聚人气的商业区。“例如永安路售卖油豆糖面、咸杂海味为主;公正路以营销绸布、鞋为主;升平路主要有茶烟酒饼及钟表等。”

  在梁诗裕看来,骑楼的出现造就了佛山工商业的再一轮腾飞,也形成了佛山的商业中心。"像福贤路、公正路、锦华路、筷子路、升平路成为了城市的中心,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佛山的城市核心才逐渐往祖庙片区迁移。"

  骑楼装饰不拘一格

  近日,记者从东方广场沿着锦华路出发,寻找佛山的骑楼和骑楼下的年代记忆。

  本以为锦华路骑楼密布,却不料只剩下一两栋,依稀还能从两条直立的大柱中辨认出骑楼的模样。直走两百米左转便到了佛山有名的骑楼街——筷子路。

  行走在旧城区,不难发现,佛山骑楼并不像广州骑楼一样连片而建、建筑风格较为统一,而是每座骑楼都有自己的风格,骑楼之间也掺隔着不少其他风格建筑。

  一般来说,骑楼分为廊部、楼部、楼顶三部分。廊部以梁柱式为多,也有少数为券柱式,带明显中西合璧的痕迹。楼身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临街墙面的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加上多道腰线与线脚的融会贯通,使墙面层次清晰,富有变化。楼顶有的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

  筷子路里一栋被称为“叶生生堂”的三层楼建筑便是典型的佛山民初骑楼建筑,在民国建筑林立的筷子路中,这栋洋楼大门的木制趟栊,显得很有古朴的韵味。

  “这便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伍兆滔介绍“叶生生堂”楼高三层,砖木结构,石脚青砖,花岗石回字形门框。二楼的地面和窗户使用当时流行的花阶砖和蚀刻玻璃。三楼有一座两层琉璃瓦双层方形凉亭,大楼的总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

  梁诗裕认为,从佛山骑楼街的旧貌分析,其风格不拘一格,有中式、西式,还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当时骑楼的装修设计都由商家做主,如金铺、丝绸铺商家资本比较雄厚,所以铺面设计比较堂皇;资本少的商家铺面会小一点,设计比较简单。”

  与广州上下九连片而建的骑楼相比,不难看出,佛山的骑楼建筑并不连贯,升平路上尤为明显。

  原来,广州骑楼是在官方的强制政策之下完成的,业主申请建筑商铺的执照时必须承诺修建骑楼。正因为此,广州骑楼成行成市、连片出现的特征极为明显。

  而佛山骑楼建设,多是由商人自发建

  设。

  “当时佛山镇开路的钱是由商家自己筹集,历史上记载,最初有的商家对开路有抵触,不愿出钱,因此就造成有不连贯的现象出现。”梁诗裕说,后来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开路,并为商家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商家们都乐意出资。因此,后来开拓的马路,如公正路、福贤路、筷子路上的骑楼景观都比较连贯。

  骑楼应按原貌修复

  曾经11条骑楼街,如今境况又如何?记者发现,随着城市变迁,老城区骑楼仅余下福贤路、莲花路、锦华路、筷子路、汾宁路共5条路还存在骑楼,其中只有筷子路骑楼较为完整,其余路均只有零星的骑楼。

  徐老伯在筷子路经营家电配件已经数十年,因为做熟客生意,至今还能为继。他回忆,不少店铺在2011年的拆迁风波中相继迁走。而他所在的这栋骑楼就经历过两次搭棚“围困”,甚至连筷子路路口都被封住不让进。“这里曾经熙熙攘攘十分繁华,现在已不复当年,数十年了,对这里的一切都很有感情。”

  佛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馆员梁燕介绍,建国后由于规划,街道上已不再建骑楼,但当时经济条件较弱,城市没有过多地开发,因此很多古建筑还会保留下来,

  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骑楼街依然保存完好。其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打破了骑楼街原有建筑风格。近几年,骑楼街开始大量消失。“2010年后,随着禅城区莲花路-升平路老城区改造项目的推进,莲花路、松风路、福禄路、永安路、南堤路等路段逐渐被拆迁。”

  蜿蜒的骑楼街不仅承载着佛山人的记忆,它还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但骑楼正在以令人措手不及的速度消失,现存的不少骑楼街已被破坏,骑楼应该如何保护利用?

  今年9月,佛山首部地方法规《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进入初审阶段,拟建立“预保护机制”防止可能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免受人为破坏。这似乎让骑楼的保护出现了曙光。

  梁诗裕认为,骑楼作为彰显城市风貌以及凸显广府文化特征的文化载体,一定要进行修复。对于目前现存较为完整的骑楼,按照原貌修复是必要的。“骑楼是城市的记忆,它对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都有好处,并不是发展到现代骑楼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修复后利用的问题要交给政府斟酌。”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艺教研室主任周彝馨分析,目前不少古建街区都交给房地产商保护修复,它们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古建修复便成为一种投资性的活动,所以会出现把古建拆除重建的现象。

  在周彝馨看来,古建的修复和利用应该设有分级制度。“比较有保留价值的古建地段不应交给房地产商开发,而是找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修复;次一级的古建我们可以为它划定可修改的风貌区域,可以开发的区域要求要有文化定位,并找专业的房地产公司承接;再次一级的建筑才可以竞争式招标。”

  骑楼修复后,一定要活化利用,不能空置。把骑楼街打造成旅游路线、商业进驻成为了民间的呼声。

  但古建的保护和商业开发本身就有冲突,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周彝馨认为,两者间要找到平衡点,不要破坏文化是个关键问题。在她看来,相关单位应在古建修复利用的前期研究上多花心思,“这个片区的古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找准定位与突破口。”

  (统筹/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陈焯莹 撰文/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洪晓诗)

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84675号
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12号机关大院9号楼107室
  联系电话:0757-83353930  电子邮箱:fssk@foshan.gov.cn  邮编:528000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