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科普及>社科知识
·古代的诞生礼大有学问,你知道吗?
来源:社科联  发表时间:2016-08-10 09:35 分享至:

  婴儿出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欣喜的,在古代婴儿出生前和出生后,也都大有学问呢,比如,在母亲腹中该听什么样的音乐,母亲的言行该是什么样的,该怎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出生后该怎样取名字,第一次理发是什么时候以及该选择怎样的监护人来抚养......这些学问你都知道吗?

  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小孩对于父母毫无隔阂的孺慕亲爱,恰是人性最本真的呈露。相应地,大人们也应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以使他们葆有赤子之心,而不至于早早便让美好单纯的心蒙尘。不仅在出生之后是如此,即使是在母腹中的婴儿,人们也认为他们能“听”,能“看”,能感受,他们的心也应该如同他们的健康一样被好好呵护。因此,古人认为,从母亲有孕到孩子出生这一整段时间,大人们有很多事情应当做,以使孩子的身心在人生初始便打下好的根基。

  中正的胎教音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胎教受重视的程度、涉及的范围,与现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汉代成书的《大戴礼记》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胎教的记载:“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胎教的方法,用玉板来书写,用金匮来珍藏,再存放在宗庙之中,警戒后世。这种珍而重之的程度,后世已经远远比不上了。

  古人如此重视胎教,那么,他们又是怎么理解胎教,怎么进行胎教的呢?

  听音乐,这是如今常见的胎教方法,在传统胎教之中,也有这一项,但古今的选择却有不同。

  如今人们给胎儿听音乐,多会精心选择传世名曲。也许因为父母对男孩女孩有不同的期待,所以在选择乐曲时,也有一定的风格偏好。比如希望女孩娴静平和,就多给她听柔美的曲子;希望男孩磊落大气,就多给他听刚健的曲子。古代胎教对于曲子也是有所选择的,但选择的标准和现在稍稍不同,其最根本的原则不是有名、好听,而是“中正”。

  “中正”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简单地说,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是传统审美中一个基本的向度:含蓄蕴藉,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无过无不及,是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会背离常理常情;是五分喜就是五分,十分怨就是十分。而想要发出的情感无过无不及,人便先要心气平和,事先没有偏见。不偏不倚,正是对于人发出情感之前的状态的期望。正如一面镜子,若它想要明明清清,分毫不差地映照事物,首先需要自己均平如一,不染纤尘。

  古代的人们用“中正”作为标准来选择胎教乐曲,要求乐曲既有“中正”的内容,又有作曲者和演奏者“中正”的心志。曲子的“正”,是由作曲者和演奏者的“中”来实现的。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中正的曲子呢?古人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激烈的鼓点让人气血激荡,颓靡的旋律让人心志消沉,中正的乐曲则会有利于涵养温厚平和的心灵,使听音乐的人内中外正,喜怒得宜,不被情绪左右。胎儿自身调适能力尚未养成,其情绪尤其需要安宁平和,不适合跌宕往复。从这一角度来说,如今的不少名曲固然是杰出的艺术作品,但若在古人看来,却是不适合作为胎教曲目的。

  因此,在古代,王后有孕,希望听乐曲时,乐师只会演奏平正的雅乐。就算王后指定要听某首曲子,如果那首曲子不符合中正的标准,乐师便会推辞说:“对不起,我没有学习过那样的乐曲。”

  由选择胎教音乐这一件事情,我们便能看出,传统的胎教,以养成胎儿的中正情性为根本目的。为此,人们需要使胎儿所接触到的东西无不中正,只有这样,婴儿才会有最厚实纯粹的性情根基,进而开始他的整个人生。

  音乐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西周时,人们将乐器按照制作的材料分为八类,分别是金(金属)、石、丝(丝弦)、竹、土(陶土)、木、匏(páo,葫芦)、革(皮革),也称为“八音”。“八音”的代表乐器分别为钟、磬、琴(瑟)、箫(笛)、埙(xūn)、柷(zhù)、竽(笙)、鼓。

  孕妇需谨言慎行

  胎儿所在的整体环境,固然不只是声音环境。胎儿以母腹为居所,孕妇的整个身心状态,才是对胎儿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根本“环境”。因此,孕妇的全部衣食住行,乃至言语和思虑情感,都需要合于中正。这样一来,准妈妈便需要时刻谨慎了。像是吃饭,可不是能填饱肚子,好吃就可以。古代修养较高的人一言一行都尽量符合礼的要求:食物要是放坏了,不吃;颜色看起来糟糕,不吃;味道闻起来糟糕,不吃;没烹制好,不吃;不是当季的食物,不吃;切肉没有按着肉的本身纹路切,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搭配,不吃……总而言之,从食材选择、加工、烹制、端上桌一直到吃,都得合乎中正才行。其他如座位不端正不能坐,衣服不符合形制不能穿,眼睛不能看不合礼的事,耳朵不能听不合礼的声音,口中不能说不合礼的话语,乃至心中不能想不合礼的事情,等等,这些礼制规矩虽不专门针对孕妇而言,但确实也是需要孕妇努力做到的。由此看来,古代的孕妇要讲究的规矩可比现在多得多了。

  对孕妇的特别照料

  人们希望种下的植物能生机畅茂,繁花秀实,所以一开始就挑选饱满的种子来播种。胎教所做的工作,便类似于使种子本身饱满坚实。婴儿出生以前的那一小段时间至出生那一刻,是决定这颗种子能否顺利破土而出的最关键时期。如果说胎儿的生命是从母亲怀胎开始的,那么,胎儿人生的起点则是从出生开始的。人们会在这一段时间倍加细致地看顾孕妇,尽量充分地准备好所需物品。对孕妇及胎儿健康方面的留意,古今是相同的。孕妇即将生子时,需要和丈夫分居。古代贵族的居所有正寝、燕寝、侧室之别,正寝在诸寝中最为尊贵,是最得正气的地方;燕寝是平常居住、休息的地方;侧室在燕寝旁,也是用来居住的地方。孕妇在生产当月的初一,要从正寝搬到侧寝去住,丈夫每日派人去问询妻子的情况。丈夫如果某日感应到孩子将要出生,会亲自去问询情况,但妻子不能自己去见丈夫,而是让身边的女师(专门负责教导妇女德性、仪表、言语、行事等方面的有妇德的女性)穿自己的衣服去答话。若这一天丈夫正在为祭祀做准备而处于斋戒期间,必须住在正寝,那么就不能自己去问,而是派人去问。如果是普通百姓家里,没有正寝和侧寝之分,则是丈夫搬到别的居室去住,以此夫妻相避。

  清代焦循《群经宫室图》里记载的周王住宅示意图。燕寝、侧室是周王平时居住的地方,统称为燕寝;后正寝、后小寝是王后居住的地方,因为共有六宫,故称“王后六宫”;后正寝两边的内九室是九嫔、九卿主持事务的地方。九嫔在一边的内九室教育妇德,九卿则在另一边的内九室处理国家政事。

  迎接准备男女有别

  经过分娩,孩子终于来到了世界上。在古代社会,男女是有不同责任的,父母对于男孩女孩也相应地有着不同的期望。这样的区分将贯穿他们整个人生。例如,《诗经·小雅·斯干》记载:“吉梦维何?维熊维罴(pí,熊的一种),维虺(huǐ,毒蛇)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huáng),朱芾(fú,蔽膝,是古代贵族祭祀时遮盖在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tì,婴儿的包被),载弄之瓦(陶制的纺锤)。”从诗中我们会发现,生男孩还是女孩,母亲受孕时的梦兆不一样,孩子出生后睡的地方、穿的衣服、玩耍的器具、被寄予的期望都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说的“弄璋”和“弄瓦”就是由此而来。此外,胎儿出生之后,如果是个男孩,家人就会在门的左边挂上一张弓,期望这个孩子将来勇敢中正;如果是个女孩,家人就会在门的右边挂上佩巾,期望这个孩子将来贤惠懂事。所以,我们祝贺男孩女孩的生日,也可以文雅地说“悬弧令诞”和“设帨(shuì,佩巾)芳辰”。

  盛大的“欢迎会”

  男孩出生三天之后,要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射箭”。婴孩刚生下来,并没有多大力气,所以这个活动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在这三天之内,要选择一个好日子,以庄重的礼仪迎接孩子的出生。

  古代等级森严,礼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别尊卑,因此迎接礼依据孩子父亲的地位以及孩子的嫡庶区别,所用礼仪及牲器也不相同。

  严格选择“监护人”

  孩子的迎接礼结束后,如果家庭地位足够,家人还会为孩子选择子师、保母和慈母。这三者各有分工:子师负责教育孩子良善之道;慈母要关注和审察孩子的言行好恶,并加以引导,使合于规矩;而保母则负责照顾孩子起居,让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身体。子师、保母、慈母的选择很重要,要宽容、慈爱、温良,且恭敬、谨慎、寡言。宽容、慈爱、温良则近于仁,恭敬、谨慎、寡言则近于礼,这样的监护人培养照顾孩子,才能继续培固胎教打下的基础,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则由孩子的母亲来全力承担这三者的职责。

  如果是男孩子,还会给他择男性师、保、傅来负责其在外的生活学习。师负责教导学问,傅负责辅助德义,保负责保其身体。我们所熟知的圣人周公便是周成王的太傅,而周成王的太师由姜太公担任,太保由召(shào)公担任。连担任太保的召公也是德行与才能卓著的人,可见选择监护人是何其严格和重要。

  第一次理发

  三个月之后,孩子的头发也长了,这时就要选择一个好日子,给孩子理发。男孩、女孩理的发型是不一样的。男孩只留头顶两侧的头发,扎起来成两个角,其余头发都剪完,这叫作“角”;女孩则留一个十字发型,其余的头发都剪完,这叫作“羁”。

  择日取名

  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父母就需要择日为孩子取名。在这一天,父母都要沐浴、更衣。然后由保母和母亲一起,抱着孩子去参加这个取名的仪式。父亲需要“咳而名之”,即父亲要用手托着孩子的下巴给他命名。

  古人三月得“名”,二十加冠之时得“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对一个人的直接指称。假如我们只说,“那是一个人”,全天下的人都无法相互区别;但如果我们说,“那是某某某”,这个名字所指向的人就在所有人中间特别地被指出来了。所以在传统礼仪中,一个人的名须与其本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他人的名的侮辱,会被视同对于他人本身的侮辱。所以,直接称名,对于平辈和长辈来说,都是很不尊重人的行为,只有长辈才能直呼晚辈的名。

  取名的第一个要点是,应寄托良好的期望,至少不应该与此相反。古人特别指出,取名不应根据孩子的隐疾,像黑肱、黑臀这样的名字,就是很不合适的。此外,“名,终将讳之”,一个人终究是会成为别人的尊长的,且不论君主百官,即使平民百姓也会有晚辈,所以取名的另一个要点就是,不能为别人避讳增添额外的麻烦。像是用来记录时间的天干地支以及名山大川、国名、官职、牲畜、器币等都不适合作为名字。因为这些字眼在祭祀、政务中乃至日常生活交流中时常用到,如果取作名字,就会给需要避讳的人造成很多的麻烦。《左传》中就谈到因为国君取了官职、山川作为名字,导致官名、山川名字不得不更改的例子。取名寄寓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正式标志着孩子以这一个特别的人的身份开始了整个人生。

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84675号
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12号机关大院9号楼107室
  联系电话:0757-83353930  电子邮箱:fssk@foshan.gov.cn  邮编:528000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