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科普及>社科知识
·三水长岐大桥让古村告别交通“孤岛”历史
来源:社科联  发表时间:2017-10-08 10:12 分享至:

  三水芦苞长岐古村,因其数量众多、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早已名声在外,并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览。长岐大桥,是游客们进入长岐古村的唯一通道。但10年前,情况就大不同了,只有一条宽5米的小桥进村,30年前则仅靠独木桥连接河两岸。长岐大桥,见证了古村出行的历史变迁。

  W020171113368494226791.png 

  长岐大桥横跨九曲河,是游客们进入长岐古村的唯一通道。/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独木桥

  引来“有女莫嫁长岐村”尴尬

  长岐村位于芦苞最东边,与花都交界,村中保存着数百座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子三面环水,一面背山,水是九曲河,山是文笔山,形成了独特的格局。

  但也正是背山面水的格局,给长岐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村子被九曲河包围,而我们的农田有一半在河对面,无论是耕田还是外出,都需要跨过九曲河。”长岐村村干部卢健志说。卢健志今年六十出头,因大力推广长岐古村而闻名,人称“虾叔”。

  在虾叔的印象中,最早的过河桥就是横跨九曲河的一条独木桥。“这是我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虾叔说,木桥宽只有30厘米左右,距离河面较近。经过多年的锻炼,村民们过独木桥早已是驾轻就熟,走过去不在话下,就是骑自行车都可以顺利通过,“我们在自行车上载上稻草、谷子都可以骑过去。”虾叔话语中不无自豪感。

  但对于村民而言,更多的是无奈。狭窄的独木桥是出行的唯一通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通过。村民们说,独木桥对于很多人而言,就是“拦路虎”,很多初来乍到的人特别是女性,走上桥十几步后,看着脚下是滔滔江水,独木桥又十分狭窄,容易心有恐惧,两脚颤动。而此时,进退两难,不少人只好放下身段,从桥上爬过去。

  正是因为这种过桥经历,让不少人对独木桥心存敬畏。其结果则令长岐村民十分尴尬,那就是外村村民不愿将女儿外嫁到长岐村,周边也有了“有女莫嫁长岐村”的说法。“所以那时,我们也采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措施,既然外村女不能进来,村内女儿也不外嫁,所以村内通婚的情况十分普遍。”虾叔说。

  W020171113368497133861.png 

  2007年建成通车的长岐大桥,不但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出行,还打通了芦苞和花都的联系。/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旧长岐桥

  泄洪期常被淹没无法通行

  直到1987年,一条钢筋水泥桥建成,“有女莫嫁长岐村”的说法才逐渐消失。

  当年,村中发动群众集资,建设了一条钢筋水泥的长岐桥。“有了钢筋水泥桥,过河再也不用担心掉到河里去。”虾叔说,村民们出行方便多了,外面的人进村也不再需要“爬行”,外村女也渐渐愿意嫁到长岐村。

  桥梁钢筋水泥结构,宽有5米,拖拉机以及小汽车可以通行。

  村民们建房子所需材料等都可以通过拖拉机等交通工具拉进来,方便多了。

  但出行难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原来,桥梁距离水面只有3米左右,大型汽车无法通过,而且一旦芦苞水闸泄洪,村民便无桥可通。“九曲河连着芦苞涌,一到洪水季节,芦苞水闸泄洪,洪水滚滚而来,长岐桥经常被淹没。”虾叔说,一年总有一段时间出行受阻。

  桥被淹没了,但耕作不能停,必要的对外联系也不能少。此时,临时渡口和木船成了过河的唯一工具。在虾叔的记忆中,有两种木船,一种稍大,能容纳20多人,一种小木船只能容纳几个人,所以桥头经常排起长队,等待过河。“现在想想,其实非常危险。”虾叔说,洪水来时,水流很急,而木船靠人力划行,经常被洪水冲跑,一旦翻船,后果不堪设想,幸运的是这么多年没有出现翻船事故。

  新长岐大桥

  出行再也不怕洪水

  时间飞转,2007年10月20日,新长岐大桥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长岐村民从此告别一遇水涨便无桥可行的时代。

  大桥开通当日,村民还按照当地习俗步行新大桥,祈求本村日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改善村民的出行环境,三水把重建长岐大桥列入“村村通水泥路”扫尾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并于2006年4月份奠基兴建。

  新桥总长399.7米,桥宽10米,共投资626万元。据介绍,长岐大桥的开通,不但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出行,还打通了芦苞和花都的联系,有效促进了芦苞旅游业发展。长岐古村不再是一个被遗忘的交通“孤岛”,不再受制于洪水。如今,人们进出长岐村,没有任何交通方面的阻滞。

  来源|佛山日报

  文|佛山日报记者宾水林

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84675号
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12号机关大院9号楼107室
  联系电话:0757-83353930  电子邮箱:fssk@foshan.gov.cn  邮编:528000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