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科普及>社科知识
·也谈广州南海神庙从“古斗”“扶胥”到“波罗诞”----简里英
来源:佛山市孔子学说研究会  发表时间:2024-02-22 15:26 分享至:

    2023年广州重办“波罗诞”活动,刚好简氏宗亲的华坑村是主办村,情况是这样的,南海神(王)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小神王交由黄埔15个乡供奉。到了旧历十三(南海神诞日)五子就要回神庙给父王贺寿,是五子轮流主持的,即实际由所供奉的乡村轮流主持。华坑村与庙头村、大庒村共同供奉五王子(名祖案)。2023年自是一番热闹的了。波罗诞所在的黄埔有近两千年历史,晋朝裴渊《广州记》述:“广州东去百里,有一村曰古斗,自此出海溟渺无际。”这是此地最早的开村记录。古斗后称南海镇,是南海县的县治,后来才搬去了广州。古斗暂未有考古出土挖掘,未知遗址确切所在,估计是现今庙头村附近。其后南海镇改称“扶胥镇”,由于优良的海港位置,开启了一段隋唐繁荣。宋元及以后更是吟诵不断。

扶胥口书事借浴日亭韵:

明·陈献章

早春约我扶胥口,今日进舟黄木湾。

使君已去漫留诺,水国独吟空见山。

老去烟波真得地,晚来风日更开颜。

明朝去觅南川子,与话生平水石间。

    作为粤语和方言爱好者,焦点落在这古地名的考证上。众多材料证明,东晋时代广东民间还是通行百越语,地名则是早期语言的产物,所以古斗这个村名大概率是百越语。同时相关方面,学界基本有一条分界线,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都是相似的,就是以宋朝为界,(汉语)语言分为上古音和中古音,遗传上分为(汉族)秦汉血统与宋朝血统。并且在村庄聚落的形态上也有巨大区别。

    而且,珠三角平原多是宋代后成陆(冲织堆成),据悉东圃、黄埔、南岗一带十几个乡村是宋代珠玑巷移民。而旧有的唐代聚落多依田垌,这是因为本地(含珠三角)在唐代未有基围,平原每年必淹,人民退居高地,以耕种山丘间垌田为主。但入宋有基围了,平原不再受淹称作“坦田”,所以坦田多为宋村,垌田多为唐村。简氏华坑村是宋初迁徙的,所以是选择靠山岗的北部,应属于“唐村”。

    可以想象,在百越原始聚落逐渐汉化珠玑巷不断移民过程中,出于传统习惯,会保留原有地名。最初是口口相传,后来就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由于语言不同,有些名称只能用近音汉字记述,就如现代我们的音译地名,你说伦敦何解?译音而已。

对广州历史地理,已故曾昭璇教授有好多专业性论述。“古斗”一名曾教授用百越语解释为“岗村”(古:今壮语为“guek”,意为“岗”,斗:今壮语为“dou”,意为“有人居住的地方”)。其实上解是有出入的,古対音为guek并不准确,另外“dou”的解释亦欠妥。百越地名是齐头式结构。所以“古斗”今解应该是“转弯角里面(的地方)”,因为此处地点正好是珠江的转弯处。参考当代壮语:古=gox(意为“角落”),斗=ndaw(意为“里面”)。对扶胥一名曾教授用百越语解释为“墟村”,这是正确的。

    南海神庙清代属于鹿步司,与本题目关联的古地名还有“华坑”、“庙头”、“黄木之湾”等。笔者通过比对,发现这些名字可判定是百越语地名。并且此处地名具有聚集性,比如除了华坑,还有小坑、坑村等村名。除了黄木,还有黄陂、黄村、横沙等。除了庙头,还有墪头、岭头、塘头、榕树头等。这一系列的村名用百越语都能相当完善的解读。首先是“华坑”,华字字头是百越语地名的一个特征,意思是“此地”,坑意思是“圩”(当代壮语:坑=hangh)。“庙头”的“头”字也是百越语的一个特征,意思是“里、内、内侧”(当代壮语ndaw见前述),前述古斗的“斗”其实也是这个头字,只是记录用字差异而已。黄木之湾的黄木应该是地名吧,这个黄字开头也是百越语地名的特征,其意是“此地”(当代壮语:黄=gvaengx),比较古汉语发音,黄=*guang,是相当一致的。而“木”的意思是“雾”(当代壮语:木=mok)。

    综上所述,华坑原意直译就是“此地圩”,庙头原意是“庙宇后边的村”,黄木原意(直译)就是“此地多雾”。

    时至今日,我们极想知波罗诞的起源时间及得名始末,遗憾的是没有答案。在宋代刘克庄《即事》诗中,有:“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庙。”由此推测“波罗诞”至少在宋代已有。不过更早在《山海经》时代已经对南海神略有记述。由于此地早在晋朝之前已开村,波罗诞习俗估计就是一项百越文化的传承。据此有认为隋朝在扶胥建庙应该是拆小庙建大庙。笔者则认为“波罗庙”之名大概率自此而起。

    历史上如此先有名后铨解的例子很多。所以今人因庙内曾种了波罗蜜树而称为“波罗庙”云云,并具体地搞了个“番鬼望波罗”的神话,但这一切穿凿当然不是史实。以植物为庙名在广州地区可谓绝无仅有的,因为我们不会因庙里有荔枝树就叫它“荔枝庙”,有龙眼树就叫“龙眼庙”,这是一般常识吧。 

    “波罗庙”之称谓最早出在明朝,洪武以前庙匾是“祝融”,理应叫“祝融庙”。事关后人是不会轻易更改历史地名的。所以何时有庙有名是一个重大问题。若果隋开皇年之前已有庙则庙由谁建造?由波罗国人带来波罗蜜树并建庙可忽略。其二,绍兴(北宋年号)六侯碑已有“达奚司空”纪录,但整个宋元却未有丝毫“波罗庙”这三字在案。笔者认为由此可知波罗一名并非因“波罗国”或“达奚”才衍生(达奚之名及由来容后议)。

    历史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视角下,笔者认为波罗诞源头是上古百越: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古斗”“扶胥”这些百越古村,由于粤人好鬼,建庙宇祭拜是较早的事。百越为航海族群,地有“社公”,海就应有“海神”,这个海神大概率是“波罗”。波罗是百越语同音字,波意思是一个人的“个”,罗意思是“船”,合起来解就是“船的人”,亦即“船夫”也,直到今天百越后裔语言还是把船夫称为“波罗”的。参考当代壮语:波罗=bouxruz。对于boux,平果等壮语方言是读为“pu⁴”(波)。对于ruz,部分地区壮语是读为“lua²”(罗),引号内标注均为国际音标。

    【读音】波罗 pɔ5511

    【全拼】bo luo

    【来源】古百越语

    【原意】波罗:船夫


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84675号
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12号机关大院9号楼107室
  联系电话:0757-83353930  电子邮箱:fssk@foshan.gov.cn  邮编:528000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