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告>普法宣传
·对话·互鉴·展望: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实践传承
来源:佛山市社科联  发表时间:2020-04-29 11:24 分享至:
对话·互鉴·展望: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实践传承
——首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

  2019年12月13日,首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此届论坛以“对话·互鉴·展望: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实践传承”为主题,旨在挖掘和利用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固有优势,推动文化间的交融互鉴,发挥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激发起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筑牢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共有7位专家演讲。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演讲主题是“我对岭南文化特征的理解”,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教授演讲主题是“江南文化与泛江南文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演讲主题是“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演讲主题是“中华文明中的江南文化”,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陶东风教授演讲主题是“在什么意义上谈论城市文化的本土性/地方性”,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演讲主题是“长三角与大湾区: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鹏军教授演讲主题是“岭南的江南与江南的岭南”。 

  此次论坛还设有两个分会场:第一分会场主题为“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互鉴”;第二分会场主题为“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各位专家学者及青年骨干围绕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征、对话及发展等诸多议题展开讨论。 

  现刊发部分与会专家论文摘要,以飨读者。 

     

  探究江南文化 提供文化支撑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教授 王战 

  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致力于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三大品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要求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协调江南文化研究工作。下面是我对江南文化的一些认识。 

  从中西比较视角看江南文化 

  我在上“世界中国学”博士生课程时,曾将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进行比对。2500年来,中华文化有三个高地:先秦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对应于西方同时期为:古希腊文化、中世纪的神权文化、文艺复兴后的人权文化。 

  第一个阶段,东西方文明是同时起步的,被称为“轴心时代”,没有高低之分。先秦文化是中国统一前形成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个阶段是中原文化,我将其定义为王权文化。中国皇帝的权力大于教宗,在西方则是教宗的权力大于国王。此时的中国比西方开明,因为开明,“丝绸之路”才能存续两千年。这些年我走访了3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没有看到代表中国文化的宗教遗迹,因为不同于西方宗教,中国文化是主张入世的。由于我们“和而不同”的文化,才使“一带一路”存续两千年。比如,在西安,什么宗教场所都有,开封、台儿庄、泉州都是这样的。 

  第三个阶段是江南文化。南宋以前,江南和岭南都是地域文化,叫吴越文化。南宋时期,皇帝搬过来了,孔府被挪到了衢州,有了南孔,其所代表的不再是一个地域文化,而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东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唐到宋两次大移民,江南成为了中国第三个文化高地。“加州学派”的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有600年左右的时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而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则在江南。相较中世纪后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权文化,元明清政权北移,江南文化与王权文化脱节,更具民本文化特质。 

  从经济视角看江南文化 

  江南经济有两个不同的范畴,共同决定了江南文化的内涵。第一个范畴,从经济地理上来讲,太湖流域可以被称为“水乡江南”,与水连在一起,一个是水利,一个是水运。北方种小麦,南方种水稻,水是重要因素。江南原为长江入海的大湿地,太湖也是一个泄湖,我们的先民们开河开渠,解决了水利问题。太湖以东没有自然的河流,全为运河,由此又带来了水运,所以被称为江南水乡。江南经济的本质是“四水经济”,即长江的航运、大运河的航运、太湖流域的运河水系以及后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海运。水运是最经济的,比如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骆驼商旅的运输成本高,只能运丝绸、砖茶之类;而海上丝绸之路,一船十万件瓷器,上面是茶叶,下面用瓷器来压舱。再比如过去,在农村逢三六九赶集,挑担子挑100斤不得了;江南水网一条船来回,这个经济运输成本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有了水乡经济,江南富裕了,支撑着南宋以降江南文化的持续繁荣。 

  江南的第二个范畴是“山水江南”。水乡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带动了周边的山区。徽州原来很穷,但徽州人一路从九华山北上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很多都是徽商带起来的;一路从新安江向杭州出来,江南的漕运、米、盐、丝绸、茶叶一度为徽商所垄断。徽商具有儒商精神,能够反哺自己的家乡,形成徽派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没有徽商就没有徽派文化。到了山水江南这个阶段,依托山林资源,赋予文化内涵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江南种水稻,10月份就能够收获,还有很多农闲被利用起来,所以大量很精致的手工业应运而生。山里的江南人农闲时有的做陶瓷,有的做雕刻,不光有石雕、木雕,他们还发明了砖雕。把所有能想到的手工业都用起来,造就了丝绸之路丝、茶、瓷等大宗商品主要来自于江南的结果。江南发达的手工业既为江南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又不断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容,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 

  作为全国25家高端智库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把景德镇列为考察地点。考察中发现,江南文化还可以细分。如景德镇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廉政文化。景德镇原属浮梁县,浮梁县衙旁边有一个独立的建筑,是一个巡察院。景德镇有烧瓷的大师,但一代人成就不了千年瓷都,如果贪官污吏到处敲诈,大师就可能落荒而逃。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必须要把廉政管好。二是绿色文化。从北方到南方,为什么瓷窑经常搬?因为烧窑是用木头烧的,如果树砍光了,与其跑一百里去搬树,不如搬窑。景德镇能够成为千年瓷都,是绿色循环经济做得比较好,能够保持常年有柴烧窑。三则是工匠文化。 

  从文化交流视角看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地域文化相互影响、交往互鉴,体现为五个向量的互动。 

  一是向西与长江文化的互动。因为有长江航运,江南文化同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从很久远的年代就有了交流。 

  二是西北方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交流。 

  三是向北方向的大运河。江南文化的源头是中原文化,正因有大运河,才使中原文化传承到江南。如果从经济角度定义,江南文化也可称为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是慢文化、市井文化。从杭州走到北京需要两个星期,人们在路上,喝酒喝出来京、鲁、淮阳、苏帮四大菜肴和名酒。酒后聊天聊出了四大名著。另外就是文言文变成白话文,戏曲北上。 

  四是西南方向,有几件很大的文化互动事件。一个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把江南大户赶到怒江以西。腾冲的宗教建筑里,将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一起祭拜。江南大户把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带过去,又跨了一步。江南大雄宝殿边上有道观洞天,云南则是放在一个建筑里面。一般认为,阳明心学是江南的,但实际上是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顿悟的,在江西白鹭洲书院七年时间形成了他的心学体系,到江南再发扬光大。此外,徐霞客生在江苏,成名在上海松江,出游在浙江。据徐霞客游记所述,跑遍了长江以南,最后腿都不能走路了,云南土司派人花费半年时间把他抬回来,几个月后他就过世了。 

  五是与岭南文化的交流。禅宗一路往南走,六世祖最后落在广东。晚清时期,很多启蒙思想都是从岭南地区传播而来,落脚到上海。首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非常有意义,希望江南和岭南的“南南合作”继续下去,为长三角和大湾区这两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撑。 

  把握岭南文化特征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天骥 

  应如何理解广州的文化?我在广州生活了80多年,根据我的思考,认为能够用四个字说明广州文化的特点:包容、交融。包容和交融则影响到广州人的脾气:生猛、淡定。 

  文化是物质和非物质在意识形态下的整合,一个地区的文化受该地区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整个岭南文化在地理上有一个特点,即北边有绵长的南岭,横跨三省,高度适中。岭南北方是五岭(南岭),所以北方的寒风不容易吹进岭南。五岭同岭南在地理上有阻隔,但没有隔断,有很多渠道可以进入岭南。作为岭南中心的广州,有东江、北江、西江,在广州附近形成了三水这个地方。岭南的南方是水、是海,北方是山,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融合在珠三角,形成了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这种地理条件,给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带来了较大影响。 

  在古代,广东岭南或者广州是比较落后的,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所以孟子曾说过,“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相对而言,秦汉以来广东是落后的,我们的祖先也意识到古代岭南的落后。正因为意识到自己是落后地区,我们的祖先对先进文化一直采取了包容、交融的态度。 

  古代岭南人很崇尚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先进文化。比如,广州有一个别名叫“羊城”,但广州人是不太吃羊的,广州人喜欢吃鸡,无鸡不成宴。那么,为什么广州叫羊城? 

  羊是传自中原的文化。据说古代在中亚、西亚地区有一个部族叫羌族,以养羊为生,喜欢跳舞,所以羌字还有一勾,勾起来就是跳舞的姿态。羌族分了两支,一支来到西南,即现在的西藏;一支来到中原,所以陕西、山西那一带很喜欢吃羊肉。在汉语中,“善”“美”“鲜”等字中都有“羊”字。 

  这里有一个传说: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五胡乱华以后,大量中原人物、中原文化迁来广东。广东很崇尚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地区的文化在古代特别是在唐代以前,确实比广州、岭南先进得多。在晋代,据说有个刺史叫吴修,来到广州,在惠福路建了一个衙门。一天晚上吴刺史做了一个梦,梦见五个仙人带着五只羊,五只羊嘴里含着谷穗来到衙门里面,五只羊变成了五块石头。刺史很高兴,他把当时的梦景画在墙上。广东人、岭南人觉得很美好,因此,此后广州就被称为羊城。 

  “羊”代表先进文化;五个仙人进来,“五”又音同“队伍”的“伍”,先进的文化成队过来了,当然对广东、岭南是好事。所以,岭南人非常喜欢羊,非常喜欢中原的先进文化,不仅是喜欢,而且希望中原文化能够同岭南本地的东西结合起来,所以那个羊含着谷穗。 

  广州叫“羊城”,也叫“五羊城”“穗城”“羊石”。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梦境是人思想的结果,能够解释为某种情感意识形态。作为岭南的首府,“羊城”本身就具有广州人喜欢包容、交融的含义。正因为岭南承认自己的落后,所以需要并且喜欢学习和吸取先进文化。 

  古代很多在中原地区失传的东西,在广东、岭南留了下来。比如,广州话有九个声调,中原地区现在没有了,只有四个声调,所以广州人念起唐诗宋词是很好听的。很多词汇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广州却还可以明白。比如,唐代诗人岑参诗中的“故园东往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如果查辞海的话,“双袖龙钟”就是“老态龙钟”的意思。为什么辞海解释老态叫“龙钟”,而不叫“凤钟”?“龙钟”在广州话里面音近“论尊”,就是“不利索”。双袖龙钟泪不干,不是那个袖很老了,而是双手不利索的意思。在这里,广州话更接近古汉语。 

  广州的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生猛。比如,在舞狮子中能够表现出生猛。现在中原地区也舞狮子,河北河南的狮子是黄色的毛,腿上也是黄毛,狮子很文雅、温顺,会滚绣球。其实,中原地区的狮子是从外面传过来的,古代中国没有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白居易有一首诗《西凉伎》写到,“假面胡人假狮子”。广东的狮子根本连狮子的影子都没有,并且什么都不像。为什么广州的狮子能够反映出岭南的文化?因为这种狮子其实是过去中原地区流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傩。据说战国时期,凡是春节,有一种傩兽要出来,黄金四目,披熊皮,很可怕,样子很凶地去赶鬼。傩戏,现在还有。什么是“傩”?中原古时赶鬼的东西,现在中原没有了,但广州有,岭南有。“傩”这个读音很怪,据说古代有一种猛兽叫年兽,会在春节时出来吃人,度过春节就过了年,“傩”就是年。后来中原地区慢慢傩戏也没有了。据说在明代,佛山地区出现一种年兽,叫做“嗹兽”。嗹兽到春节期间跑出来吃人、吃牛,佛山人民很讨厌它,因此就模仿嗹兽的样子,用纸、用猪弄了一个很大的头,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狮子头。傩、年、嗹,都是一音之转,就是现在所称的南狮。岭南的舞狮就是年兽,是过去傩戏的遗传,其他地区现在没有了,只有岭南有。 

  广东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连吃的东西都是包容、交融的。比如虾饺,广东人本不太吃饺子,爱吃米饭。而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过年过节吃饺子。广东人也接纳了吃饺子这个习惯,但不是把饺子当饭吃,而是当作点心。虾饺用广东的岭南特产虾做馅,当作早餐。广东人接受饺子、改变饺子,交融了,变成虾饺。 

  唐代以来,特别是清末民初,广州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蛋挞是广州点心的代表。我们去茶楼吃点心,蛋挞做得好不好,标志着其水平高不高。蛋挞,蛋是鸡蛋,其做法是把上下加火,叫焗。焗这种烹饪方法是西方的烹饪方法,西方焗的东西,合口的叫坯,张开的是馅,叫挞。广东人学习到这个方法后,以蛋为馅,加上奶油。蛋加奶油这个方法不是古代就有的,是广东人在近现代发明的,蛋挞本身是包容和交融的,连“蛋挞”这个词都是很奇怪的,“蛋”是汉语,“挞”是英文tard的音译,把汉语的“蛋”和英文放在一块,蛋挞就是交融。从吃的食物也可以看出,广东或岭南文化的包容、交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佛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84675号
地址:佛山市岭南大道北12号机关大院9号楼107室
  联系电话:0757-83353930  电子邮箱:fssk@foshan.gov.cn  邮编:528000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1364号